上一页|1|
/1页

主题:人民日报的小目标:楼市调控,攻心为上

发表于2017-03-02

前天,人民日报一篇署名文章《房价降了,就得“救市”?》在网上引起热议: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级别。按照笔者的理解,这是一篇署名文章。署名文章级别最低,排在社论、评论员文章之后,而且刊发媒体并不一定赞同署名人的观点,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而这正体现在该文的标题中。


观察君认为,人民日报这种安排有试探市场预期的目的,特别是购房者以及已经买房的业主们对该观点的认同程度。又因为其评论级别较低,不必担心引起过度解读。如果真的被过度解读了,也好办,“署名文章嘛,不代表本报认同该观点”。这“一重一轻”正体现了其优势,用于讨论敏感的“房价”最合适不过了。


不过这种看似无心却是有意的安排,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楼市调控已经陷入一种自我困局。这种困局表现在:该做的我都做了,未来楼市是涨是跌,我不会替你们兜底。除了甩锅,当然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我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你们咋还让我一个人单干呢,赶紧来配合我啊!





他们做了哪些?


1、土地


土地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为了引导楼市,各地想尽了各种法子,比如一次性放出大量宗地;再比如,设置一个溢价率,超过该数字,房企必须限期缴清所有出让金,且细化到出让金中来自银行的贷款不超过几成。


再比如设置合理价格上限,超过了就竞争配建保障房面积,再不行,你们拿了地不让卖,自持70年。


还有的城市大幅度压缩住宅用地指标,比如北京,今年的指标只有610公顷,去年还是1200公顷。这些土地还要分出相当部分用于搞公租房、自住房等,这些房子的价格不高,成交价一平均,那价格的确是零增长啊。


2、钱


钱也是收紧了很多了,去年名义首付降低到了20%,实际上在宽松情况下,有大量的购房者是0首付买房的,这些人现在赚了不少。


收紧钱袋子,的确效果非常明显,成交量真的下跌了嘛,特别是深圳,价格已经跟随成交量往下走了。1月份的数据也显示,名义下跌的城市也扩大了,虽然只是0.1%个百分点,但总归是扭转了。


不过,前几天深圳买房哥的经历却实实在在打脸了:这家伙100万本金入市,现在账面财富愣是涨到了5000万。收紧钱袋子的确让他不得不降价卖掉一两套房,但你觉得他输了吗?


说到底,观察君认为,收紧钱袋子又收紧土地,其结果是“负负得正”,房子的稀缺性一点没改变啊。


3、购房者人数


购房者人数也是精确可控的,社保交了几年、个税交了几年一查便知。按照供给和需求的缺口,精准地来一刀,的确能够实现供需缺口稍稍小点。但这招生效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筹码足够多。房地产发展到现在,什么时候不是卖方市场?什么时候照顾过购房者?


4、预期


如果说前三点,都能够量化的话,这个恐怕就比较难以左右了,而这篇《房价降了,就得“救市”?》的及时出现,目的恐怕也是在于分化如铁桶一般的看涨预期。预期分化了就好各个击破了,但老百姓是那么好糊弄的?这些年增长全靠基建和房地产,谁不清楚?基建和房地产是互相促进的,拉动其中一个,另一个必然跟上。对于大多数买房的人来说,房子这种商品最安全、利润也够多,你让他们怎肯放弃?


当然还有一个近期呼声极高的新措施:





但观察君认为:向来没有一个市场是靠该措施来实现目标的,如果真的靠该措施“毕其功于一役”,恐怕误伤也是一大片吧。根本性的仍然是“一减一加”。


减法:收紧信贷流动性,遏制银行家们的冲动;加法:增加土D和房源供给,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渠道,引导资金合理流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