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2页
go

主题:【地产界秘闻】龙湖地产吴亚军发家史!

发表于2012-11-27

最近一直在观察中国企业成长的历史,让我对这些出身于草莽、成长于乱世的掌舵人,而今成为亿万富翁的企业家成长产生了很多好奇心。当与一位老前辈交流时,无意之中了解到一个在业内流传甚广、众说纷纭又充满谜团的故事,那就是龙湖老板、亚洲女首富吴亚军的发家史。由于报料的人是一位跟龙湖极为亲近的人,可信度颇高,而从他们身上又可以看到那一代人的成长与奋斗,因此斗胆冒犯一下,把这段故事发出来,娱乐一下大家。(文中所记都是前辈的回忆,为了尊重当事人,还是用他的口吻讲给大家听吧)

发表于2012-11-27

九十年代初,吴亚军的丈夫蔡奎由重庆机场公司派驻深圳,那时吴和蔡还没有结婚。深圳当时很火爆的一件事就是拿内地身份证去买股票,蔡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发了些财,后来就下海,开起了电脑公司。当时深圳赛格大厦和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公司都在干这样买元件来拼装电脑,再销到内地的买卖。其实一点都不科技,只不过又赚了点钱之后,蔡没有再做下去,是否会是又一个“联想”也未可知。

发表于2012-11-27

蔡和吴92年结婚后回到重庆,蔡与人开启了贸易公司和快餐厂,公司应该是在重庆图书大厦。后来第二年便离开合伙公司开始单干,成立公司做电脑建材等贸易。吴93年离开中国市容报下海创业,但并没有加入蔡的公司,而是另外成立一家公司,做一些贸易、建材、出版的生意,我印象最深的是卖进口焊机和进口建材。据说当时两口子觉得谁也不服谁,干脆各自做各自的。记得蔡有个电脑门面在大坪,吴是在上清寺开了个建材门和装修公司,主要卖得就是美国进口的建材。因为后来吴的公司发展得比蔡好,到95年两口子合起公司来做房地产的时候,吴的股份就要大些。

发表于2012-11-27

 蔡早年曾经对好几个朋友说过吴亚军跟他的一段对话:吴说,做企业要赚钱,但做企业和赚钱还不一样,只会赚钱就只是个有文化的个体户。蔡于是开玩笑的对她说,我就是个有文化的个体户。蔡其实很有商业嗅觉,也有几分天分,吴是有长远眼光,善于有条不紊的去计划、推进,她更会用人和训练人。所以这两口子一起做事是得好的。

 他们有一次产生较大矛盾是吴在两个公司合并后要让蔡的妹妹离开公司,也就是“去家族化”。吴提出拿钱让蔡的妹妹去大学念书,但条件是毕业后不能再回公司工作。蔡很生气,但过一段就平息了。时至今日看来,吴这么做是很有眼光的一招棋,否则一个家族企业很难吸引外面的人才,也谈不上与中建科这样的国企还有许多外资企业合作了。

发表于2012-11-27

 吴原来在《中国市容报》工作过,市容报是建设部主管的报纸,所以那段时间她结识了一些建设部的人。94年建设部和国家科委想在全国搞一批“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示范区”的样板项目,当时一听是科技示范,许多人担心成本高亏钱,参加不积极。为此,中建科总公司,建设部,科委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建科公司”,参股或者控股在全国的科技示范项目。吴和蔡做房地产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与中建科合资搞“龙湖花园”。他们把钱主要投在这个项目上,原来的其他生意就全部关掉了。有一个说法是,中建科在这个项目上额没有出够,吴和蔡多投了,但他们当时与中建科有一个协议,同意中建科一期的项目按投足额来分红,就意味着中建科事实上多分红,二、三期中建科逐步减持,直到退出公司。

发表于2012-11-27

 后来,这股“有背景“的谣传渐渐就没有人再说了,至少吴蔡身边的老员工是清楚怎么回事的。但到了龙湖上市前后,又不时有人翻出来,或者把话说得或者很隐晦,或者活灵活现,总之被描述得很容易流传。

 大家觉得一个人要做点什么是,尤其是在中国,很难不与政府打交道,你没有特殊的背景,就做不成事,也做不大,这已经是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了,是放在今天一个被贴上女首富标签的人身上。

 其实,我和吴蔡两口子打过多年交道,他们不过是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又赶上了下海潮时代。人聪明刻苦,抓住机会发展,这就是我看到的故事。

发表于2012-11-27

先进科学的理念,刻苦敬业的精神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

发表于2012-11-27

敏锐的嗅觉、长远的眼光、聪明的头脑、拼搏的精神、强健的体格,大事可成

发表于2012-11-27

关键是人家的追求与别人不同~!

发表于2012-11-27

有钱人啊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2页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