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深圳大型购物中心将增至74个 不用去香港购物啦

发表于2015-08-27

深圳大型购物中心将增至74个 不用去香港购物啦

昨天,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深圳市尚可迪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2014深圳购物中心发展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深圳商业地产的开发依然沿着过往高速发展的惯性向前推进,2014年开业14个购物中心,达到了历史最高位;2015年,深圳计划开业的购物中心也都是在前几年开发建设的,但总量的增幅有所放缓,全年已开业和计划开业的购物中心数量预计为14个,面积约120万平方米;2016年,预计全市开业的购物中心约11个,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届时深圳购物中心总面积将达到635万平方米。
尚未开业的购物中心约25个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深圳已开业的购物中心总数量为60个,与2013年的46个相比,增加了14个,增长幅度为30.4%;已开业购物中心商业建筑面积为376万平方米,比2013年的309万平方米增加了67万平方米,增长幅度为21.7%。2014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包括:福田的世纪汇,南山的华·生活馆(原铜锣湾广场),宝安的形色城购物广场、西荟城、方鼎达广场,龙岗的麟恒中心广场、华盛奥特莱斯,盐田的壹海城、大梅沙奥特莱斯,龙华的九方、星河COCOCITY、缤果空间、优越时代、比邻新天地等。
2014年,深圳购物中心销售额约380亿元,较2013年387亿元减少了1.84%。2014年平均每个购物中心的商业建筑面积为6.26万平方米。
根据这份报告,深圳目前在建及尚未开业的购物中心约25个,面积约259万平方米。预计到今年底,这25个购物中心将有14个开业,届时深圳购物中心总数将达74个,总商业建筑面积将达496万平方米。其余11个购物中心若能在2016年全部建成开业,深圳购物中心的面积将达到635万平方米。
尚可迪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家表示,根据深圳的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预测深圳市场可容纳的购物中心数量大约为100个。
网购和港购对商业冲击大
从营业额排名看,位居首位的是罗湖区华润万象城。报告显示,2014年其营业额达62亿元,较2013年略增1.6%,占全市60个购物中心总营业额的16.3%。
排名第二的印力广场(原深国投广场),2014年营业额较上年增长3.6%。海岸城2014年营业额则较2013年增长20%,达到24亿元,在各大购物中心中表现抢眼。益田假日广场自2008年开业以来经过多次业态调整和持续不断的营销推广,也取得显著效果。
尽管这些一线购物中心成绩不错,但网购和港购(深圳市民赴港购物)的影响依然对深圳大多数购物中心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那些面向市民日常消费的购物中心影响更大。
统计显示,2014年深圳多数购物中心的营业额下降幅度较大,拉低了深圳购物中心整体水平,全市购物中心平均每平方米的年销售额仅为1.01万元,较2013年的1.26万元下降了24.7%。
根据报告,2014年深圳面积最大的5个购物中心则分别是:海雅缤纷城、万象城、沙井京基百纳广场、海岸城、怡景中心城。
出租率下降餐饮类比例增加
从出租率方面看,2014年全市购物中心的年均出租率为86%,较上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一些新的购物中心及部分重新装修或重新定位后的购物中心,在招商率非常低的状况下开业试运营,拉低了全市整体出租率。而位于中心商务区或商业区的购物中心,年均出租率一般依然保持在95%以上。
从营业额方面看,深圳购物中心2014年的营业额为380亿元,占当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4亿元的7.84%,占比较2013年下降了0.88%;同期深圳网购营业额944亿元,占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5%。
从业态变化上看,深圳各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最大的变化是餐饮类比例的增加。尚可迪商业数据咨询公司对深圳六个行政区的10家样本购物中心的业态变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统计,发现在餐饮业态中增长最快的类别是既有品牌又有一定知名度的简餐和快餐类。
相关链接
深圳3成市民每月 赴港购物一次以上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何泳)根据《2014深圳购物中心发展报告》,1/3的深圳市民每月至少赴港购物一次以上,另有1/3的市民每两至三个月赴港购物一次。
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统计,2014年深圳“一签多行”赴港旅客人次为1485万。深圳市民定期赴港购物的这一独特现象,成为分流我市购物中心销售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高价值的奢侈品、黄金珠宝、高档电器、化妆品、服装包袋,以及营养品、奶粉、婴幼儿用品、食品等受到的影响最大。近一两年,深圳各购物中心这些商品的销量显著下滑,有的门店关闭转型。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前海蛇口自贸区内将出现一些免税购物场所,有望吸引部分赴港购物的市民。但国内零售业增值税、所得税、商品质量与选择性以及日益增长的租金等形成的高昂零售成本将长期存在,致使这些免税场所的相当一部分商品仍无法与香港的价格竞争。


上一页|1|
/1页